Nanny or daycare? #Nanny篇

繼上回的 #托嬰 分享後,熱騰騰但圖文不符的 #保母篇來摟❤️

灣區的保母有分住家保母、Au Pair(互惠生)、通勤保母、及共享保母(nanny share)。這當中只有Au Pair不是美國人,年紀通常輕(因為有年齡上限,所以很可能比媽媽小),然後背景有被政府過濾(因為是拿簽證進美國)。其他的則通常是美國人(或在美國但沒有身分),年紀稍大(比媽媽大),然後可能必須要靠爸媽自己或仲介來幫忙過濾背景。

住家保母及Au Pair皆住家,周末放假。住家保母可能周末會回自己原本的家住,Au Pair則是一直住家裡。通勤保母則通常是爸媽上班時間自己開車來家中照顧寶寶。而共享保母通常以通勤保母為主,可能是2-3個年紀相近的孩子在某個孩子家共享一個保母 (在舊金山或人口密度比較高的城市比較常見)。

我目前試過住家及通勤保母,在此分享一下心得(因為當初只替女鵝找中文保母,所以我的心得僅限這塊市場的,不一定適用於其他非中文保母):

✴️ 住家保母

🎈 保母除了在爸媽上班時照顧寶寶,其他要做的可以互相協議 (例: 保母同時煮晚餐、晚上幫寶寶洗澡、幫洗寶寶衣服、簡單打掃衛生等)

🎈 必須供給三餐住宿及補貼周末來往的交通費。個人覺得住家環境大而且隔音好的房子請住家阿姨更方便。而且有些阿姨會要求要有自己獨立的衛浴

🎈 每天和家人一起相處,個性合不合得來、生活習慣及教小孩的方式能不能互相配合是幸福的基礎 (例如阿姨與家長的個性、價值觀、衛生習慣、生活起居有沒有相像等)

🎈 爸媽要是常需加班、出差、工作時間不定等,或想去date night及有更多自己的時間,住家保母相較之下比較能配合時間

🎈 有住家保母後生活比較沒有隱私,家裡資源要有共享的打算。而且雙薪父母每天下班可能還得跟保母一起吃晚飯,跟自己家人獨處的時間勢必會減少。快樂的秘訣是要能盡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凡事盡量往正面想

🎈 住家保母待久了,孩子有可能會跟她比跟自己媽媽親。媽媽在請人前最好先衡量這一點,看看自己能不能接受。這點爸爸則通常比較沒有感覺,可能因為保母的角色本身跟媽媽的角色比較重疊而不是跟爸爸

✴️ 通勤保母

🎈 這大概是所有顧小孩選項中較貴的選擇(但要看地區)。同樣得在保母上班時間供餐,有些保母如果覺得通勤時間比較長還會要求加薪來貼油費

🎈 如果要中文保母的話,灣區通勤保母的供給量很看地區(因為大家都不想開太遠)。有些地方好找(例舊金山),有些就比較難找(例半島)

🎈 適合想找專人照顧小孩,但家裡空間不大或重隱私的爸媽

❇️ 不管是住家保母或通勤保母…

🎈 保母講求緣分,就像找老公一樣,不用找最好的,但要找最合的。有些保母很愛小孩,有些很乾淨,有些很會煮飯,有些喜歡待在家裡有些愛往外跑等,每個人特點都不同,最好能把握試做的時候好好了解對方

🎈 我碰過很多保姆都不願意簽合約,曾被兩個保母在開工前突然放鳥,然後幾乎每個合作過的阿姨都很喜歡說以前的家庭對她多好給她多少假跟紅包帶她出去玩等等😭 灣區這邊因為中文保母需求大,所以保母的協議籌碼也很大

🎈 很多東西最好先說清楚,說得越清楚大家日後相處更愉快。例如假的部份,一年幾天,哪些年假有放,病假怎麼算等。我第一次請保母時傻傻沒先講清楚,結果保母上工三個月後,一開口就是想休一個月回大陸。或是家裡哪些東西可以共享vs.哪些可能自己都捨不得用,例如有次我從台灣帶回來的好茶被保母自行喝完也沒先知會一聲,事後我就決定把不想共享的東西先收到自己房間去

🎈 建議還是裝個攝影機讓大家安心,而且最好保母來前就裝好,然後光明正大地讓她知道(不要讓她覺得不舒服,畢竟只是為了寶寶的安全)。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畢竟保母只有一個人並沒有三頭六臂。像有次女鵝baby 時期保母給她睡覺蓋被,結果被子把整個臉都蓋住也沒發現,最後是我上班看攝影機看到傳短訊提醒保母的🤦🏻‍♀️

✴️ 保母比托嬰好的地方:

✅ 小朋友比較不容易生病

✅ 小朋友生病會被托嬰退貨,爸媽顧好才能送回去,保母則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之前送大型托嬰時,女鵝甚至因為異膚抓到皮膚流血也被托嬰退貨,說怕她會發炎感染)

✅ 需要特別照顧或體質敏感的小朋友,有專人照顧爸媽更放心(例異膚寶寶需要隨時擦乳液、有些高敏感寶寶不喜歡太吵雜的環境等)

✅ 省去爸媽每天接送小孩去托嬰的時間

✅ 爸媽工作時間不定、非常忙的、或是想偶而去約會的,保母比較能配合時間。如果保母還願意幫忙煮晚餐或做其他家事,爸媽也能因此省掉更多麻煩

✅ 如果聘請講不同語言的保母,孩子比較能快學習不同語言。畢竟大多數的托嬰還是以英文為主

✅ 如果對小孩的課表、玩或學的東西、去戶外還待室內playtime、整體環境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保母是一個比較能客製化的選項。畢竟托嬰照表操課且已經有一定的規範,無法因為一個家長的特別請求而有所變動

#如果大家還有甚麼想法或經驗歡迎分享

廣告

Nanny or Daycare? #Daycare 篇

這篇獻給在美國的媽媽。不同國家的保母及托嬰中心環境不同,所以無法相提並論。這邊純粹分享媽媽我在掙扎於 #保母 或 #托嬰 兩者間的一些心得。

身為職業婦女,我目前所碰到最大的考驗就是如何平衡家庭與工作。尤其是如果沒有親人支援時,最重要是如何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寶寶的照顧者,讓媽媽能無後顧之憂地上班。我這兩年來剛好輪流試過保母及托嬰,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下各自的心得。

🔆 Daycare托嬰中心有大型連鎖、中型獨立經營及小型家庭式托嬰。在疫情開始前,灣區這邊很多有名的托嬰都要非常早就排隊,然後四處都在候補。疫情後比較大規模的托嬰中心人數則降了不少,很多人轉向家庭式托嬰及保母來防疫。

女鵝一歲時曾先去一個大型連鎖daycare兩個月。那時冬天入學,女鵝前後幾乎都在生病😭 所以疫情一爆發後我就直接退學,想說肺炎前就已經病懨懨的,萬一真的肺炎了媽媽也搞不清楚究竟是肺炎還其他莫名的病。而最近因為女鵝被關久了,感覺開始很渴望社交生活交朋友等,媽媽我就把她放到一家網路上蠻多人推的家庭式托嬰(還是很怕大型托嬰的病菌…😣)。目前剛開始上學,但看起來很開心,也還沒生過病,爸媽也因為終於不用再邊看著她邊上班而人生回復到彩色🎉

🔆 大型daycare 心得:

🎈老師人手充足(教室隨時都有人看小孩)

🎈規範比較嚴謹(學校規範寫得清楚,也因為樹大招風怕被告很遵守規範,而且規範不會因為老師不同而改變)

🎈活動多(三不五時做勞作、慶祝節日、甚至帶孩子到外頭散步等)

🎈空間通常比較大(我們去的有很大的playground)

🎈與家長隨時溝通(我們去的每天一定會有兩三張baby的照片,有甚麼問題隨時打給父母)

🎈人多小孩子比較容易生病,尤其是秋冬容易生病的季節灰常恐怖(女鵝去的第一個禮拜就手口足病,接下來耳朵發炎,整天莫名發燒搞不清楚生甚麼病等)

🎈寶寶在托嬰容易睡不好 (因為大家午睡時間都不同及太亮太吵等,但年紀越大會越好些)

🔆 Home daycare 心得:

🎈制度沒有大型的嚴謹,所以每個home daycare的狀況很見仁見智 – 衛生狀況、老師教學方式、活動多寡、空間大小等等比較需要爸媽自己去過濾及其他人的推薦

🎈灣區這邊大間的托嬰通常是英文導向。家庭式托嬰比較有可能找到純中文的環境,也比較可能認識更多講中文的家長(像女鵝現在去的是台灣人開的,在學校跟在家裡學的中文就能比較一致)兩者都試了後,我發現home daycare比較適合女鵝。但家庭式托嬰其實真的很看運氣,畢竟其狀況每個機構都不同,主要是要看經營者/照顧者的理念及空間大小適不適合自己的孩子。然後其他家長的推薦也很重要,畢竟自己所見所聞有限,如果能問到在學或畢業家長心得更能安心些

🔆 托嬰比保母好的地方:

✅ 有些保母只收現金,有些要你幫她報一部分的稅…等,托嬰通常都走正當付款路線並附收據

✅ 托嬰中心都得立案並受法律規範,不像保母的來源百百種又很難追查其歷史,有些保母甚至是跳機根本沒身分。相較下托嬰對於父母來說其實是比較有保障的選擇

✅ 托嬰中心有許多孩子及不同的老師,孩子每天受到的刺激比較多,也能更快增長社交及語言能力

✅ 托嬰中心有自己的玩具及設備,會設計自己的課表或準備活動。請保母的爸媽則必須靠自己購買或準備所有要孩子玩樂或學習所需要的東西

✅ 在托嬰的孩子還是會把爸媽當成主要照顧者 vs. 有保姆的可能會比較黏保母

✅ 孩子送托嬰不像家裡有保母,生活隱私或習慣等需要大家互相磨合

✅ 托嬰休假時間是公開而且固定的,而保母則是每個人狀況都不同得用談的。而且托嬰老師萬一病假會有其他人替補,保母一旦有任何狀況就沒有人了

下回再來分享保母篇! #如果大家還有甚麼經驗或想法歡迎分享

#異位性皮膚炎

如果你的孩子跟我女鵝一樣從出生就在為異位性皮膚炎所苦的話,女鵝這次回台灣以身實驗後是被 #新光王怜人醫師 給醫好的。她本來一歲過後有好些,去年中北加大火幾周後開始大爆發,擦到hydrocortisone 2.5% (類固醇)也沒用。女鵝美國的小兒科醫師開的藥跟乳液通通沒用,他也兩手一攤跟我說要我們就多保濕💔

後來回台一開始給長庚林胤谷醫師看,想說先從中藥開始試,而且不需要口服可能比較沒有副作用。雖然朋友小孩是給他醫好的而且網上也很多人推, 很遺憾試了一陣子沒起色,還是發炎地很嚴重。而且他開很多藥水類的要冷藏,旅行跟扛回美國都比較困難。自費診藥又滿貴的,我看三週沒起色後就轉了。

看到很多人推中山賴醫師但實在太遠,台大戴醫師掛不到,最後掛到新光王醫師。她看病很仔細,每個都看很久但所以等也要等很久,早上診總是要下午才看得到(算起來好像通常她一個早上大概看三十幾號)。而且我三次去兩次被罵,用藥紀錄單忘了帶不ok,皮膚沒仔細觀察變化不ok。但看得出來醫師真的是愛小孩,全身的皮膚都會仔細先看一次再調整用藥。她可能看病人看到很累,對不夠細心的媽媽也很受不了,但看著小孩眼神總充滿憐愛。回美國前最後一次去看王醫師時女鵝已經差不多要痊癒了,雖然我還是被念了一下,媽媽我忍不住在診間跟她跟護理師鞠躬,感謝她們讓一個束手無策的媽媽能看到隧道盡頭的曙光。

有異膚小孩的這趟旅程真的是很辛苦。女鵝本來不是個難帶的小孩,但異膚讓爸媽睡覺不敢讓她自己睡(亂抓)、小孩生氣不敢放著不管(情緒激動會亂抓)、小孩玩的時候也要一直盯著(預防亂抓流血),甚至送daycare時都曾被退貨(亂抓流血後daycare說會有感染的風險直接退貨,要等傷口復原才能送)。

除了這些辛苦外, 媽媽心裡也是苦苦der。整天想說是不是女鵝對哪個食物素材或環境過敏原過敏,還是懷孕期間吃到甚麼做了甚麼等等,弄得神經兮兮心神不寧。或是被長輩問問題千交代萬叮嚀,分享許多方法希望爸媽一個個試等但孩子就是不好,媽媽也因此搞得心累。最後女鵝甚至學會在不順心時就亂抓來得到大人的注意… 這段旅程只能說真是又長又讓人身心俱疲。

這就是為什麼本來很洋派的媽媽我最後還是很激動又謙卑地鞠躬感謝王醫師。 每個生病的娃背後都有個身心俱疲的媽媽, 而能把娃治好的醫師對媽媽而言真的是天使。

PS: 話說王醫師要女鵝用來洗澡跟保濕的益皮特 (不是藥哦! 藥醫師有另外開) 在台灣賣的地方不多,有鑑於此我本來還一次在新光醫院地下室的藥局買了六大罐扛回美國,結果回來後發現其實>>美國亞馬遜就有賣<<而且還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