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後的今天,你會在做甚麼? – MBA畢業五年後的自我檢視

申請MBA時,有道經典必問為"五年後的你想做甚麼"。我當年把MBA畢業的夢想寫給代辦: “我想進幾家台灣的大藥廠做OTC藥品或維他命的行銷" – 因為幾家有興趣的藥廠行銷,徵才寫的不外乎要MBA、工作經歷三年以上、業務行銷背景佳等。這跟我背景不僅相符,與我的興趣更是相投。

我當時偷偷替自己的目標明確感到驕傲。結果代辦竟劈頭就說這目標太小了,進不了甚麼前面的MBA。他們希望我寫些大事業 – 例如當顧問、創業、改善台灣環境等大事,並安撫我說如果我做不到也不算說謊 – 反正學校日後,不會拿你當年寫的ESSAY,要求你做同樣的事。

日後我來了美國 – 抱著同樣的夢想、拿了我希望拿的實習、實習完拿到正職,二年級開學前就簽了畢業要去的台灣公司。一切都在這當年鋪好的康莊大道上前進。

人算不如天算 – 結果我在要畢業的前兩個月跟我現的的老公交往,一畢業決定跟他搬來灣區重頭開始,萬分抱歉地打給前東家毀約。而灣區沒有我當初夢想的這種公司,反是充斥著我最沒有經驗的科技公司。好不容易找了家願意幫我sponsor的科技公司,最後卻沒有抽到H1B。拿著OPT工作到一半,有天公司總部竟決定從美西遷到美東。我只好又離開這公司,留在美西邊弄簽證邊找工作,從醫藥產業轉回零售,跌跌撞撞地直到今天。

五年前與後的今日 – 雖然我當年的藍圖畫得很齊全 –  但我可謂完全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是繞到了另一條也算OK的路上。

而我周遭的朋友們,有些真的達成自己夢想 – 創業成功、在喜歡的公司慢慢往上爬、辦到身分留在美國等。有些則像我一樣拐了彎走上另一條路 – 有跟未婚夫來美國念書,念到一半走不下去,最後畢業反而跟美國人結婚而在這定居的; 有在要拿到身分前,突然診斷出有癌症,只好放棄身分回台灣接受治療的; 有本來申請上知名MBA,後來因為在台灣也拿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機會,放棄就學留在台灣不出來的等…大家故事不一。

我大部分的美國同學都達到了他們五年前的夢想。因為對美國人來說,主要的變動來源就是大環境經濟,例如美國08年經濟垮掉時,很多畢業生被迫選擇plan B。

然而普遍來說,當國際學生的路途變動就大了許多。簽證是個巨大的問題、跟哪國人交往是個問題、有沒有辦法在異鄉孤獨地堅持下去是個問題、自己或家人的健康也會造成異動等。當這些變動出現時,有些人選擇初衷、有些人做出當年意想不到的選擇。


 

五年後的回顧,還有另一個讓我感到有意思的,就是MBA的人脈。

從MBA的申請到畢業,Network/人脈是個被大家提到快爛掉的一詞 – “念MBA的最大資產就是人脈的拓展" 、"念MBA,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好的工作及交朋友"…等等。大家整天人脈長人脈短的,跟人聊天都不自在了起來。

五年後的今天,我深切的體會到,MBA的校友力量固然深厚 – 例如我前份工作的老闆就是校友。她對我特別的提攜,我也覺得跟她聊天特別投機。然而,人脈的本質其實還是朋友。日後真正會挺身而出,成為你意想不到的貴人的,不是那個你約過一兩次informational interview的某人、不是那個你在某社交場合聊過幾句的某某、也不是你不太熟的臉書朋友;而是你在念書的過程中,所交到真正的好朋友。研究所教的朋友常被稱為人脈,主要是因為大家未來的路重疊的機率高,比較能互相幫忙。但所謂的人脈,還是必須有真正的友情為基礎。

我老公前後把他兩個伴郎都推薦進他的公司,無怨尤地幫他們mock interview(模擬面試);不為了甚麼,就因為他們是兄弟。我當年和一個同學,常常聚在一起聊感情世界或跑去喝酒,從來沒跟彼此聊過工作或功課。我也因此從來沒想過畢業後三年,她竟會成為我職場上的貴人。她推薦我進公司、教我其所學、還跟我分享公司的八卦。

我當年沒把MBA人脈當成一回事,因為我本來的目標是要回台灣。但因為愛玩愛交朋友;最後轉身一看,發現人脈竟默默地在身旁。


 

我和朋友分享了自己的五年回顧 –

我: 天啊,我當年鋪好的工作路轉了個大彎,沒特別訂目標的人脈反而喜遇貴人。你不覺得諷刺嗎? 我們以後是不是該直接既來之則安之,免得想太多後,得不到又感到沮喪。

他: 你若全然不想未來的目標,幻想一下人生的五年十年長甚麼樣子。那豈不很容易甚麼都做一點、或甚麼都沒有做,最後一事無成? 你若不想著有日要升到經理,你怎麼會願意現在先鞠躬哈腰地從小的做起?你若沒幻想自己未來的正樣,你怎麼會願意整天邊餓肚子邊跑步?

我默默地想:也是。我差點忘了自己大學其實就想念MBA了,所以才會在整日夜唱夜遊之餘不忘硬著頭皮念原文教科書。

他:沒有夢想,你碰到困難時就會放棄轉向,一帆風順時就會忘了繼續努力。

更何況你再美國 – 老美甚麼不重視,最重視你日後的夢想。就算是不自量力、做春秋大夢也罷 – 相信自己可以辦到、相信自己想要做到,比起漫無目的甚至直接放棄,你不覺得這樣至少比較有機會接近目標嗎?

 

本文10/13/17刊登於換日線

廣告

職場的說書潛規則

猶記得大學畢業、剛踏入職場時,我以為在職場上要成功,靠得是專業。時間過得長點發現,檯面上可能靠得是專業,檯面下靠得就是對潛規則的了解與拿捏了。

潛規則,普遍指得是檯面下不成文的遊戲規則。通常老闆不會教、書上不會寫、同事不夠熟的不會特別提醒,而不同行的規矩更是不一。潛規則最讓人懊惱的,莫過於許多事老鳥心照不宣,菜鳥則往往得跌跌撞撞地摸索。

經歷自己在職場打滾、與旁人討論後;我認為,跨越中美職場的第一條潛規則乃說書 (說故事) 。

我第一次體會到這一條教條,乃是在台灣當業務的時候。當業務不只是對客戶說書,對公司也必須學會說故事。業績不好時,說的故事非常重要 -為什麼不好,要如何扭轉、應對計畫A B C等。

業績好時,說的故事同等重要,務必把好歸功於公司所教導的點點滴滴。有時明明業績做得好是因為別的原因;但若此原因不是公司所喜好的,務必得套上公司所教的公式分享。例如,某A業績超群明明是因為跟客戶私交很好。最近還參加了客戶的婚禮,有可能紅包好大一包等。然而,當A在會議上分享戰績時,他卻說自己是因為學以致用公司的簡報方式等。

有次我私底下問A:你真的是因為用了這套簡報方式拿到業績的?

A:真的假的,重要嗎?重要的是 – 這是老闆們想聽的。

在美國職場生存,我對大家說故事的能力更是嘆為觀止。我老闆每天費盡心思地編故事及說故事 – 甚至可以說,她一天八成以上的時間都在花在此。三大顧問出身的他,去每個會議都準備簡報PPT。如果這個月她想賣某案子,就算案子相同,她面對每個不同的人 – 上至CEO、大小VP、大小director…等,每個人的簡報PPT版本都依據每個人的職權而略有不同,其說故事簡直到了個因材施教的境界。

因材施教為基本。而老闆對於我在提案或開會的要求更是吹毛求疵 – 甚麼能講、甚麼不能講、怎麼講故事、怎麼Anchor、起承轉合是甚麼等等,都是門哲學。這還其次 – 最猛的,莫過於她故事很多時候都是從尾編到頭。自己有本事擬策略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往上看看大老闆們愛聽甚麼,左右看看旁邊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四處抓些數字套一下,再講出一個大家又愛聽、又好像很有道理的故事。有意思的是 – 這本事,看似簡單,但其執行之困難,往往比真正做事還花得上更多工夫及腦力。

一開始看她鬼斧神工地說故事,我總心裡暗暗偷笑,以為她應該會被別人發現她上一季講的故事跟這一季有那麼點的不一樣。或怎麼明明黑的講成白的、別人的講成自己的等。

但從來沒有人質疑她。

也許是因為她講故事的過程中,旁邊甲乙丙丁心頭會有的疑問都被她先發制人地想過了。更或許是因為沒人在乎 – 公司裡頭,嘍囉得跟頭頭講故事、老闆得對大老闆講故事、CEO得跟董事講故事等。每個人的每一天,都必須準備一套說詞,讓大家了解及認同自己。這一套說詞是不是百分之百真的,只有自己知道。腦子清楚的人可能看得出你在說故事,但若你的故事合她意,大家點點頭,默許故事成真。若故事只有自己愛聽,真的也好、假的也好,總有一天還是會被戳出個漏洞。

我以前以為這套潛規則是專屬炎黃子孫的。在美國工作一陣子,發現這邊還更變本加厲時,我忍不住跟朋友E聊起這件事:

我:你不覺得在公司領薪水的,每天都在講故事,又虛偽、又沒有成就感嗎?

E:當然瞜!我也不喜歡。但我們如果不喜歡,就爬不上去了。你看上頭哪個人不是一流的說書人?

我:還是我們改自己做事算了?不看別人臉色應該就不用講故事了。

E忍不住笑了:現在的社會,有哪個商業行為是不用說故事的?沒有故事、就沒有毛利。故事說的越動聽,錢財滾滾來。

更何況,往後的日子機器人即將橫行。我們比AI厲害的就是說故事了,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我們豈不就要沒出路了?

 

 

本文08/14/17刊登於換日線

此一時,彼一時的面試

MBA二年級時,我是學校就業中心輔導員之一,專門負責國際學生。工作內容大抵以練面試為主。後來我在追夢,也繼續當了段時間的輔導員,幫人練MBA的面試。

我從小到大,都對出一張嘴巴的事情很感興趣。而能有幸聽聽世界各國人才的故事,更是人生一大樂事。有些人一路爬著大公司的樓梯、有些人各領域都沾了點,每個人都有段不同的過去。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男生,本來朝九晚五地在大公司上班;上到一半,跑去東南亞一個抗愛滋的組織做事個一年半載。他講起這段經歷,小小激動地說,因為自己一直都很關心LGBT的行動,所以當發現很多組織成員為此所苦;他決定義無反顧地放下一切,追尋自己的理想。

面試這種事,其實就是在賣一個自己的故事。把自己的過往,對未來的理想,能力與個性等,包裝成一個品牌。其有意思的,就是每個人的故事都不同,所以沒有甚麼絕對。只有幾種大方向的概念、幾個說話的技術,抓準了,包裝自己故事的,就只有主子自己能決定。

每個人對包裝的看法不一 ;有些講話務實、有些黑白亂講。但只有一個話題,是想要拿到工作的都務必得口沫橫飛地賣的 – 那就是談自己有多想進這公司/要這個職缺。

二年級時,有個日本男生想面試我當年實習的公司。他來找我mock interview (模擬面試)時,談到對於醫療產業的熱愛,兩眼發光地看著我說,這是他從小到大的夢想。他那炙熱的眼神,有如日劇中男神把妹時一般堅定。

他最後拿到了我公司的offer,但去了google實習,做起跟醫療產業八竿子打不著邊的工作。


 

我後來也開始了,敲著各公司門的面試生涯。然而,雖然我大方向了解面試的技巧,但這些技巧只能幫我包裝,不能真正改變我的過往及個性。面試就像業務在賣產品,對於很多買家(面試官)來說,花言巧語比不上一個能讓人感興趣的產品。好的產品,不用講就可以賣。普通的產品,只能靠面試者不斷地透過有趣的例子串連自己的故事,或透過魅力縮短自己與面試官的距離。而不適合的產品,只能靠運氣,或透過念研究所或充足其他能力等先洗牌。

而面試最基本的功課,就是找出自己經歷中,跟位子需求的連結。做行銷常被問到的,莫過於些跟跨組織合作、數據分析、領導、挫折處理、解決問題等相關經歷。而這些經驗,最好透過前因後果,數據,個人學到的經驗,及建立跟職缺所需的共同點等來包裝。

另一項功課,就是這些經驗、及包裝出來的故事,不能互相矛盾。

有個Bain來的老闆,跟我分享他面試人的必考題 – 他會先問對方的個性 (挫折/高壓處理能力如何,強弱點為何等),接著考個案分析,並無所不用其極地刁難對方。這麼做,就可以真正應證對方的個性、及其之前答案的可信度。

他: 你一定很難想像,大部份的人在這邊就已經陣亡了。有些人說自己很抗壓,個案分析卻緊張地要命;有些人跟我說他很合群,結果個案分析答錯了,他卻指責是我沒跟他講清楚;有些人跟我說他數學很好,結果他的個案分析,竟然連幾個0都搞不清楚。


 

自從我公司今年初走了一批人,又不斷擴張後;我這幾個月來,每週都有些面試。風水輪流轉 – 我從幫人準備,自己面試,到變成了面試官。

你如果以前問我,面試甚麼最重要? 我會把MBA教的那套講給你聽。但在我幫行銷跟產品部門面試了各種職缺後,我發現自己當年的認知,其實只有一個面向。公司在學校爭才時,選才畢竟還有個大略的統一準則;出社會後,各公司在內部不同老闆的把持下,選才風格也就較有所出入。

我漏掉面試的另一大要素,就是機運。另言之,就是”適不適合”。

機運是能讓很多星星(面試官)排成一條線的可能。有些求職者經驗已經很豐富了,但偏偏競爭對手的經驗,又硬生生多了個幾年。有些人跟大家談話都很投機,但競爭對手是內轉,老闆又懶得訓練新人、、、等。我們公司某老闆甚至有過,電話面試了一個非常棒的人才,結果沒有找他onsite –原因竟是因為人資人手不足,最後漏請了這個人。等老闆發現時,最後一輪的面試已經結束了。

機運不是拿到工作最重要的原因,但沒有機運就拿不到工作。這也讓我日後面試,能比較放寬心。拿不到工作,不一定是自己包裝不力或沒價值。很多時候,可能是不適合、或運氣不好。

我跟同事A共同參與了一個面試,覺得某個人才各方面都非常出眾。但,老闆最後把工作給了另個人。老闆覺得出眾的那個太資深,可能做一陣子就會覺得這個位子不夠有趣。

我:天啊! 那人若發現這工作被另一個資淺的拿走,大概會很嘔。

A:但若他上任,發現這個位子不夠有意思了,他大概也會很嘔吧。

我:也是。面試這種事,好像很難說得準。比出眾,也許還不如比適合。

A:我最近開始用約會網站,跟不同的網友出去吃飯。我覺得這些網路交女友,就跟面試工作沒甚麼兩樣!先把自己的學經歷在網路上包裝一下,等妹上門。出來見面後,講自己的故事跟個性;再包裝一下,看兩方合不合…我每天都花好多時間在找工作(女朋友)。而我最後發現,合不合這種事,似乎跟多棒沒有絕對的關係。如果跟對方很合,妹說不定根本不管我多常上健身房或多有品味。這大概就像你講的,比出眾,不如比適合吧。

我:哈哈,找女朋友只要一個就夠了。當然是適合比較重要。

講完後,我忍不住偷喊自己傻瓜。工作也是只要一個就夠了。至少就每個階段而言,大部份人都只需要一個正職,多多並不益善。而這麼個唯一,當然是要找個合的。就像找對象一般,要找個能言善道的帥哥美女嗎? 還是找個能一起消磨時間,講垃圾話不尷尬的?

面試畢竟只是一個過程。而幸福,是找到真正適合的對象。

 

 

 

本文09/29/16刊登於換日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