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一年來,我開始正視週遭雨後春筍的AI (人工智慧)。
能取代司機的自動駕車是其一。Uber 和特斯拉在此都花了很大的精神研究,但前陣子由於不同的車禍 – Uber 自駕撞死人、Tesla自駕導致駕駛車禍喪命等 – 這個本來快要起飛的技術突然從媒體上消失匿跡。但話說幾個禮拜後的今天,Uber公佈其要開始投資自動飛行計程車,讓大家在2020年能開始直接從自駕車升級到自駕飛行車。
接著兩個禮拜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工程師也發明了能20分鐘內組完IKEA家具的機器人。這機器人跟人類一樣,有"眼睛"跟手臂、能觀察眼前的問題、設計及執行解決方案。它也會經歷失敗、但它不會像人類一樣亂發脾氣或花了半天時間才發現原來一個重要的零件裝反了。基本上,它可能比大多數的人,包含連LEGO都不太會的我,還來得適合組裝家具。
AI在今天的Google I/O上也大放異彩,Google 不僅在這一塊將投進更顯著的投資,它今年在AI上也有更全面性的突破。從更人性化的Assistant (OK Google);更客製化並能推薦當地商家的地圖;要跟臉書對打、由人工智慧整理並更全面的Google news; 及七月即將上市、結合Assistant 及YouTube的Smart Display (像Amazon Echo Spot一樣的家庭人工智慧聲控+螢幕)等。
我今天看NBA季後賽, 黃金時段廣告放的就是Echo Spot,主打讓阿公阿嬤更方便的聲控加小螢幕。
在看不到的AI方面 – 美國各大電商 – 亞馬遜、SEPHORA、沃瑪等,都用人工智慧的商品推薦引擎來陳列自家的產品。透過大數據的蒐集及對客戶的研究,這些電商讓大家上網能看到針對自己需求的產品陳列方式、email也會收到更客製化的訊息。而大家常講的同溫層,就是因為各大社群網絡(例: 臉書) 用同樣的方式,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的方式來選擇性呈現資訊。NETFLIX則跟電商一樣,蒐集用戶資訊、顯示能跟用戶更有共鳴的圖片來選片。這些人工智慧的功能,比我更了解我。在我做出以為獨立有主見的選擇前,在背後其實已經先透過我的喜好偷偷加工過一番了。
不同類型的用戶(例如喜歡恐怖片vs. 芭樂喜劇片),就算在Netflix上看到同一部電影,也有可能會看到不同的電影主圖。例如之前很紅的影集Stranger Things就有九種以上的圖片類型。
亞馬遜Alexa (人工智能聲控) 最近更是搏盡新聞版面。它不僅和google一樣要擴增人工智慧的研究部門 (例在波士頓設廠,並增加兩千個職位來研發Alexa的機器人學習、語言科學、和機器人工程學等技術),兩個禮拜前更是推出了客製化的Alexa (Alexa Blueprints),讓大家能藉由一些簡單的步驟、20幾種藍圖,設定專屬自己的Alexa。這些客製化的功能,可以套用在遊戲及故事設計、和他人的對答(包含訪客、保母、幫遛狗的人等)。除了大眾化的blueprints,它同時也推出了兒童版的Alexa Freetime 和Echo Dots Kids Edition (用塑膠包裝來防摔及一年免費Freetime)。Freetime操作方式和一般的Alexa相似,但回覆不大相同。它提供適合孩童的內容,讓爸媽能控制小孩所使用的內容及時間,甚至鼓勵小孩用”請”、”謝謝”等禮貌助詞來和Alexa對話。這一軟體一硬體,剛好成為一套父母的好幫手。華爾街日報及其他媒體也不忘自娛娛人一番,說Alexa以後可以直接幫我們養小孩了。
亞馬遜不只在Alexa的研發上投入大筆經費,在行銷上也不手軟 (例在超級盃黃金廣告時段大肆推廣Alexa)
還記得當初這些Voice (Amazon Echo/Alexa, Google Home 等)剛推出時,我本以為這股潮流可能會撐不久 – 畢竟手機已經很方便了,而跟機器人講話又實在很沒有溫度。
但Voice的勢力硬是在身旁默默地、緩緩地增長。2016年電影WHY HIM 推出時,James Franco在家中跟聲控機器人對談,那橋段還有點像只在矽谷才會發生的新奇事。去年我去朋友洛杉磯的家,她四歲小孩已經能在客廳透過Alexa開電視聽音樂。我瞪大眼睛站在一旁,發現自己真的是老了。我們這一代可能還覺得跟一台機器講話很彆扭,小孩跟它們講得可習慣的。
而去年去公司的跨年晚會,坐上Lyft (Uber競爭對手)要回家時,發現司機旁邊放了個Echo Dot。他雀躍地跟我介紹這個感恩節假期買的新玩具 – 黑色星期五特價$29.99,比我車子加滿一缸油還便宜。他說,因為自己一個人開車常會無聊,所以就買了台Echo,沒事跟它講講話,保持清醒也比較不孤單。他最後也邀我和他的Echo/Alexa一起玩Trivia (機智問答) 。我們玩了好幾輪 – 我盯著窗外燈火通明的舊金山,在上上下下的小山坡上,和司機對著一台巴掌大的機器輪流講話。那一瞬間,我發現自己似乎不自覺地在見證歷史的一刻 – 我們正式邁入了跟機器人講話的時代了。
聲控的普及,提升了生活的娛樂及方便性,但也讓亞馬遜及谷歌能取得更多客戶的資訊,藉由大數據的累積來更了解自己的客戶及提供客製化及自動化的服務。這些數不盡的AI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但也同時讓我常想不清楚人類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我之前在公司的一個會議上看過的一張PPT,說的是65%在學的小孩,未來會從事今天不存在的的工作。由於科技的進步、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的崛起等,我們的職場形態也會不斷地改變。以前一份工作可能可以做到天荒地老、或小孩也許能走爸媽當年走的路等,現在大家人生過沒一半,可能工作就被機器取代而得找新頭路了。
以前農業、工業革命取代了勞累粗重的工作;而現在人工智慧的發達,則是即將要取代週遭可能要用一點點腦但沒有太勞累的工作。以後人類能真正彰顯價值的,可能就剩下需要很多腦力的工作。但若我又不聰明又沒創意,那該如何轉型呢? 或是,會不會最終極的人工智慧,其實是把人工智慧裝在你我的腦子裡? 也許這樣我們就能直接轉型而不怕被取代了:)
本文5/15/18刊登於換日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