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的舊金山當代藝術館,遊客、學生、家庭、文青、情侶等形形色色的人們,悠閒愜意地逛著這七層樓、超過八十年歷史的美術館。走到6F,角落有個特展的人特別地多。走進一看,斗大的”Design in California” 映入眼簾,格外受人矚目。
而讓我真正目不轉睛的,是在一入場走沒兩步就看到的EATWELL TABLEWARE。這個展覽入選的產品也不過百餘件;而在加州這競爭激烈的市場,我們國產設計師Sha Yao姚彥慈的產品硬是衝出重圍,被入選為近代最重要的設計品之一。
這個展覽,主要探討著加州設計當代的進化與發展。其入選的產品,不只是眼睛看了舒服或讓人恨不得當下掏腰包買下;最重要的,是它們創新地應用了時下科技,設計出滿足人們需求的產品。這些產品並非全以設計給大宗主流為目的;有更多是針對當代社會環境或特定族群的需求,更細緻及貼心的設計。
Eatwell 入選了Design for Social Change,因為它替當今一個不斷在成長卻又同時被忽視的弱勢族群 – 失智症的人們 – 發聲,這套餐具組以關懷失智症患者飲食為核心,讓他們能較好自己打理飲食。同時入選的還有D-Rev’s Remotion Knee,一個能讓普羅大眾也能負擔得起的人工膝蓋 (坊間的人工膝蓋通常非常昂貴)。
除此之外,展覽中同時還可見到許多近代耳熟能詳的設計品,例如倡導能節省能源的Nest恆溫計、綠能的特斯拉、藉由創新設計來壓低生產成本,進而帶領新科技普及的蘋果桌上型電腦與滑鼠、讓更多人能輕便地去戶外踏青的North Face帳篷、甚至是能運用大數據來更了解消費者的Google Home等。
看到一個跟自己差不多大,同樣是台灣女孩所設計的產品,並列在許多當代最偉大的產品旁,心中的驕傲與激動自然難免。
於是我找了天下班的晚上,決定飛奔到她住宅附近的餐廳,厚顏地找她陪我吃飯、並當個小少女聽她的故事:
問:能否分享一下你入選展覽後的心得?而你作品收入到「舊金山當代藝術館」,對很多人來說簡直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對於其他的夢想家們,你能分享甚麼建議嗎?
SHA:作品能能夠被SFMOMA這個極具代表性的博物館相中,入選為”Designed in California”這個展覽代表的作品之一對我來說別具意義。加州每天都有各式各樣創意無限的服務與產品產出,例如與Eatwell同一個category入選的還有著名的瑞士設計師Yves Béhar為貧窮國家孩童所設計的平板電腦,他是Fuseproject的創辦人,也是我的Role Model 之一,能與偶像同台,實在是太幸運了。
設計最大的初衷是改善人的生活,得獎是附加的肯定。作品入選 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的作品反應出這世代其中一個挑戰及解決方式、並多了份對社會關懷的元素,與主辦單位這次展覽以人為本的主題有了很好的呼應。
問:你以Sha Design為名,推出包括EATWELL在內的產品,以「微型公司」的規模落腳舊金山,至今已逾三年。在矽谷獨自創業,對你而言的好處或挑戰各是甚麼呢?或甚至,有沒有甚麼迷思是你能為大家點破的呢?
SHA:我在舊金山灣區,今年剛好滿十年,而這十年內可謂變化巨大。在這裡有趣的地方就是時常看到一個科技/產品的興起,出現在我的周圍造成話題延燒至很多領域,過一段時間可能它能越來越成熟,又或者因為一些事件而被淘汰,感覺因為身處於此,也參與了其中的部分。 不過這頭昂貴的房價、物價、與高昂的人力費用也是另一挑戰,讓所有新興的創業家肩頭都頂著巨大的經濟壓力。
於是,在這裡經營公司,必須時常提醒自己要隨時調整自己,順應生活更新技能才能生存。例如在這裡這幾年digital的商品已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顛覆了以往對『產品』的定義。現在在這裡提到『產品』,大概八成九成是直指digital 商品,『產品設計師』也已經變成介面設計師,如果是做硬體產品的設計,還要特別跟別人說明備註。
但話說回來,競爭激烈的背後,一定也有好的地方才能吸引各地人才進駐。在這裡真的很難覺得自己有多優秀,因為有太多太多比自己更強大更聰明,資源比你更好的人了。在一個沒有點子是太瘋狂的地方,就算有很多失敗的案例,但也同時有更多勵志的故事,而資金也就這樣源源不絕的流進來。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思維開放之外,這裡也是一個很容易學習新的科技技術的地方。資源來說,灣區有很多活動、課程、或甚至人脈網絡能互相協助與學習。舉例來說,因為我作品之前在史丹佛大學有得獎,讓我不僅得到產學界的認可及打開知名度;最重要的,我也能藉此透過多一個平台認識更多人。如果我有甚麼部分需要協助的,他們都會盡可能地幫我介紹人及其他資源來進一步學習。
但我也必須指出 – 雖然我受惠於不少的人脈牽線,但最終一切的重點還是在於自己。
灣區的資源與人脈也許較其他地區多,但是這並沒辦法幫你一步登天。尤其身為外國人 – 我們的人脈終究沒有當地人來地深厚, 再加上語言背景的限制等 –能更進一步整合手上的資源並且有效利用才能真正受益。
問:這一路走來,你有曾經遭遇到甚麼挑戰或挫折嗎?
SHA:挑戰或挫折是一定有的。我如果不會的,就上網找資料或四處問人。就像剛剛聊的這裡的資源很多,我可能一開始不會,但是因為很重要,再怎麼難也是得把它弄懂。
一個挫折的例子就是管理生產線。身為工業設計師背景的公司負責人,對於生產線的了解是一個必須。然而,管理生產線本身就是一個全職的專業,所以當因為某些原因我必須是那個去 管理生產線,這件事就有了很大的風險。尤其是這個領域並非完全能書本上學習,是必須邊做邊學的。
舉例來說,請工廠開發模具、生產作品本身就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雖然可以事前討論並且有前置作業,例如請廠商做一套手板來確定最後的樣子。但是在模具開發完成之前,中間一定會經歷各種問題,而必須一來一回慢慢的修正,就算事前全面評估過後再來開模,也不一定就沒有問題。尤其硬體生產上所開發的模具一但開發,是很難再做大幅度的修正的。
然而,找到好的仲介來推薦工廠、找到值得信賴的工廠、簽一個能對自己有保障的合約、跟對應的工廠建立良好的關係及溝通等,也是生產的必備條件。這些講求的不只是知識,還有經驗與良好的溝通能力。
當初開發Eatwell的模具時,有個仲介幫忙在亞洲找了個工廠生產。我跟工廠簽了45天的合約,但是我到90天還是沒看到東西。 仲介收了費用之後也是愛理不理。最後好不容易連絡到工廠,沒想到發現它們竟然都做錯了!和之前討論的完全不符。
而這些開發模具及生產的資金,其實是我當時在群眾募資平台Indigogo上替Eatwell集到的。很多人以為群眾募資到錢後就沒事了;但其實拿到錢、真正開始做產品時才是困難的開始。如果不能如期交貨,該怎麼對投資者交代呢?那責任是更重的。
問:天啊!那你最後是如何應對這困境並繼續向前的?
SHA: 我就買了張機票,直接殺去亞洲坐鎮!我直接去找工廠談,拿出白紙黑字的合約(雖然不一定有用),好好跟各家工廠老闆溝通、並且耐性地聆聽這中間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又該怎麼做才能照著我理想中的藍圖、手牽手地一起做下去。而這一做就是六個月。
這中間還包括了對於前期支持者的應對。除了定時地跟大家報備進度,讓大家知道甚麼時候能收到產品外。也死命地盯緊生產線深怕再有不可挽回的失誤各式挑戰,但很感謝大部分的支持者都還是願意等待。
而有趣的是,前幾天我坐Uber Pool,剛好與一個惠普的工程師同車。我們聊了不久就發現雙方其實都有管理生產線、生產新品的經驗。以我一個一人公司的經驗來說,通常我從一開始的構想點子到生產交貨都需要三頭六臂地花個兩年左右的時間。
所以當他告訴我,惠普研發產品雖然手上資源比我好得多,但是因為公司太大,牽一髮而動全身,開發一個新產品也是要個兩三年。我心中忍不住舒坦了些,原來我們也有大公司沒有的優勢,只要熟悉市場以及步步踏實地做,中間雖有各式挑戰,能堅持到底就能有好的產品!
臨走前,我忍不住問Sha在此次參展的里程碑後,針對EATWELL, Sha design和個人的未來規劃為何。
身為商學出身的我,難免一身銅臭地覺得她會想要拓展通路、擴充公司、發揚光大這套當代最偉大的產品之一。
但她沉默了半晌,堅定地看著我:雖然我目前大部分的時間精神都花在經營公司上,但有一天,我希望能繼續自己的本行,設計出更多好的產品,並帶給社會更遠大的影響。
能在上班廝殺一天後,聽到這麼正向的故事與分享,真的很讓人耳目一新。我衷心地希望這社會上有更多的夢想家、設計師、創業家等,能像她一樣無畏地為自己的理想所努力。
說不定下一個就是你了;)
本文2/27/18刊登於換日線
好棒的分享!!! 謝謝!!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