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圈圈大國家

美國雖然號稱多元開放,我常覺得其同溫層的狀態又比台灣更嚴重。想從某圈圈跳到另個圈圈普世不易,但在這,想從某圈圈了解、或接觸到另一個圈圈也困難。

住商分離為其一。美國住商混合的狀況,除了紐約跟一部分的舊金山外,其他都滿分散的。住商分離,大家自然不會隨意地在其他人家門口走動。我剛搬來郊區時,住了不到一個月,就能辨識窗外街角上的路人甲乙,是我們這一區的、還路過的。畢竟郊區沒甚麼住商混合的情形,不到一陣子就大概認得周遭的人。

這常讓我想到以前住過台中的一段日子 – 那時,我租了一個在22樓的小套房,4樓接出去是好樂迪,1樓是火鍋店,出去左轉是夜市,附近某處可能還有個酒店 – 因為我以前晚上做電梯,總是巧遇穿非常短裙子、濃妝豔抹的姐妹們。那時的我,每天走在家裡附近就能知天下事。上學的、上白天班的、上大夜班的、打太極拳的、阿嬤帶孫的、阿公騎生鏽腳踏車的,形形色色一覽無遺。

現在的我,上班在舊金山金融區,周間清一色全上班族,周末就變遊客的天下;做地鐵也幾乎都是上班族;鄰居們盡些三四十出頭、八成在科技業上班的人。雖然我周末通常都在外頭走動,有天自己算了算,我連小學生跟七八十歲以上的長輩都好一陣子沒見過了。


貧富之間的劇烈差距造就了更多圈圈。台灣的有錢人可能還會跟平民百姓一起坐高鐵、住在101附近跟大家走同樣的人行道 – 美國的有錢人進出有自己的飛機,住在百姓根本不會去的豪宅區裡。川普早在當總統以前就有台騷包的飛機(他後來大刀砍了caltrain預算 – 我常忍不住想,川普究竟有坐過大眾交通工具嗎?) 而臉書的ceo 馬克,為了隱私,一次竟在palo alto買了四棟連在一起的豪宅。

有錢人的城堡我們無法窺見,諷刺的是,真正貧困或治安不好的地方大眾也不敢進去。這頭不像在台灣,時來興起,大半夜在外頭遛達也沒事。想當年,我半夜帶老公晃過大安森林公園  – 他竟然不敢進去。說在美國長大的,絕對沒事不會大半夜跑進公園裡遊蕩。來美國後,我總是往那些自己熟悉的路跟區去,不好的區永遠跳過。久了覺得,怎麼美國很大,自己所認識的美國卻東一塊西一塊。

話說回來,不同種族也都不自主地偷偷建造自己同溫層。老公常笑我們台灣人,在美國相見個幾次就變拜把的。而我則是每次跟他去吃廣式點心,講國語點餐沒人搭理,老公一講粵語侍者就和顏悅色。

於是,在這很大很多元的國家裡,不同母語膚色的偷偷創造自己的圈圈、貧的富的、住不同地方的,大家你一圈我一圈…..

地變大了,眼界怎麼反而感覺變小了;)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