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句話,在我來到Bay Area後有更深一層的體會。這裡有一種魔力,讓我總謙卑默默地走在路上,覺得自己是隨時可被取代的路人。也讓我每每開始懶散,會神來一股動力,想再挑戰自己一層。
這種畢恭畢敬或挑戰自我的態度,大概是在我經歷了許多不同的錯覺後,才慢慢養成的。
錯覺一,是以為能流利地講兩種語言就讓我與眾不同。我能說流利的中英文,也非常了解兩地的文化。於是初來此地,以為也許這樣,可以讓老闆更注意到我? 結果當初面試我的三個老闆,每個都會說兩種以上的語言。以語言來說: 只要是歐州長大的,通常都一口氣會說英文+(西文)+(法文)+(義文)+(葡文),或英文+德文。在美國長大的,念書通常會學西文或法文等。只要是猶太人血統的,就又會講希伯來文。移民的第二代,通常至少聽得懂自己爸媽的母語。這些排列組合混一混,我發現在眾多移民的灣區,只有少數的人是只講英文。在台灣,能把英文講好已經加分;來這後,會講英文是必須,會講中文的人非常多,還有更多天殺的講三種語言以上的人(還要不同語系的)。
錯覺二,是以為拿個MBA、或念個不錯的學校是賣點。然而,自從灣區開始提供比Finance、CPG (FMCG)、Healthcare更好的福利跟更多的職缺後,很多華爾街及東岸大城市的人才、前幾大MBA的畢業生、常春藤畢業生、甚至世界各國的技術人才,開始靜悄悄地流到灣區。我以前的MBA,畢業後也大約1/3以上的同學都搬來了。這裡的人才,就像秋天的落葉般俯拾即是。大家都想參與科技熱及創業熱,想創造新的科技、產品、公司、甚至產業等。純粹的MBA或好學校已經不稀奇。很多人還雙學位,或是技術專業轉MBA(工程師、會計師、生物背景等)。
錯覺三,是覺得我還年輕。整個灣區除了比較傳統的科技業(半導體etc),大部份公司年齡層都偏輕。我們部門之前把年紀大的都資遣不說,現在整個部門最年長的,竟然不到四十歲。以前在灣區的walmart,也不多人超過四十歲。年過三十的我,左顧右盼之餘,常忍不住為自己是不是只剩十年的工作壽命而捏把冷汗。而這年頭,大家出頭天的年紀也越來越提前。自從幾個天才在年紀輕輕就開公司、做大事(臉書馬克、Elon Musk等)後,十幾二十幾歲就該開始做大事這種莫名的潮流也開始被鼓吹。而老美也習慣在大學還沒畢業前就到處實習,測試自己適合做哪種工作。我們部門的實習生妹妹,寒暑假都幫我們或其他公司打雜。她才大三,但已經藉由這些工作經驗,了解自己喜歡哪種類型的公司,及哪種類型的行銷工作。導致我常覺得自己怎麼好像已經錯過了黃金年華;不時地懊悔我大學太混,整天夜唱、跑活動、聽搖滾樂、看影集等;沒學甚麼其他的技能,又過著脫俗的小龍女生活。
錯覺四,是覺得我好像已經很辛苦了。然而。周遭有些人的工時實在長到我不敢說嘴。長到我們禮拜六有次去音樂季,他晚上九點來跟我們會面兩小時後,再回頭進辦公室。長到有次問某朋友,他昨天幾點下班,他歡天喜地地說八點,因為他普通都得十點多十一點才下班。工時是一回事;這邊的人通勤起來也非常猛。單程三四十哩沒在怕的。以前一個近六十歲的同事,每天上下班開車加起來三小時,一週通勤四天。每次我只要塞在該死的101上,忍不住想咒罵眼前的車海時;我總想起她三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地通勤。不過雖然辛苦通勤,她最後也還是被裁掉了。
當錯覺一個個被戳破後,我發現灣區有實力、有鬥志的人真的太多了。每個人帶著夢想來這拓荒掏金,卯足全力地想實現理想。我也體悟到,沒有所謂的成功的食譜。小時候我以為,只要書念好了,或再更努力點,長大就會變超人。然而在這裡,大家都念過這道食譜。大家學位、經歷、能力等;也一個比一個多、比一個好。
同事那天笑說,她周末去幫女兒找幼稚園(preschool),找了一間有獨特教學方式、又雙語教學(英+德)的國際學校。她跟學校老師深入交談他捫的教學經驗與哲學等。
老師: 真期待能跟您女兒早日相見! 你打算甚麼時候讓她入學呢?
同事: 她其實現在才三個月大 (…)。但我聽朋友們說現在好的學校都很熱門,所以我們希望能盡早做準備!
老師: 您真是聰明! 我們現在其實候補名單已經很長了。你們早早決定,女兒就不會像其他孩子一樣,現在想入學卻得等候補。
這段讓我聽了覺得誇張到很點點點的對話,在另個同事聽起來卻非常有共鳴。她嚷著自己也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四處找老師對談。孩子才三歲,就已經開始學游泳、考慮學樂器、用不同學習方式讓孩子能機發腦力等。
我聽著她們的對話發愣。這塊土地的競爭,原來孩子三個月大就已開始,三歲就已經在拉鋸。
回家後,我忍不住沮喪地跟老公抱怨灣區的競爭。
老公忍不住笑了: 我的履歷大概是全公司最鳥的。但我有我的專長,我知道我喜歡或擅長甚麼,也努力地往那方向幫自己創造機會。所以,管他旁人是哈佛的還是會講火星文的,跟自己競爭比較有意思。何況公司再怎麼多了不起的人才,還不是得困在這,跟我凡夫俗子一起工作。哈哈哈
我看著老公笑開了大嘴,突然發現自己原來還有另一個錯覺。
錯覺五,是我把太多重點放到別人身上。比來比去,終究一山又比一山高。比來比去,自己的路終究還是自己走。比來比去,還不如把環境的壓力,轉換成督促自己進步、謙虛的動力。
希望這不是錯覺六 – 但我相信,就算凡夫俗子,也還是能在人才的落葉堆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本文02/22/16刊登於換日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