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伯樂千里馬的故事還言猶在筆,我終於以一匹小驢子的身分得到伯樂的垂青。
於是我開始整理電腦檔案,清除這幾個月來的履歷及Cover Letter。
算一算,過去四個月來,我的桌面總共有上百封cover letter。我的信箱也充斥著,低聲下氣拜託朋友的推薦信、亂槍打鳥的毛遂自薦信等。膨風的字裡行間,看起來自信滿分;實際上卻盡是忐忑不安的"親愛的某某公司,為什麼你該死的不錄取我?"
要在美國以外國人身分留下來工作,機率隔行如隔山,緣分更可遇不可求。有沒有身分、專業能力特不特殊、背景符不符合需求、景氣好不好、競爭對手強不強、老闆同事投不投緣、有沒有朋友可以推薦等。種種因素的混合,所以有些人好找工作、有些人難找工作。有些人是所謂的菁英,在世界各國都好找工作;有些人則普普條件,隨緣地看花落誰家。
我連兩年在舊金山內外35哩找工作,只能說今年比去年的機會多。但同時這邊的競爭也非常強。以前我在舊金山住的Apartment聚集了很多年輕菁英。每天晚上去樓下的Jacuzzi坐坐跟鄰居聊聊,每個都各地精英。東岸名校或MBA畢業的,因為華爾街不再誘人而轉戰矽谷;或世界各國的年輕人跑來矽谷創業等。大部分的人都至少會兩種語言、講話都兩眼炯炯有神充滿鬥志、經歷要不很專精一領域;要不有多種技能等。我的所學所能跟矽谷產業無相關、不是老外但又找行銷工作,所以在這只是庸庸碌碌之輩。也所以我陷入了類中年危機,在人人都說景氣好轉時,仍舊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在我數十個面試中,每次被問到:"你碰過最大的挫折為何?你後來又怎麼化解危機?"時,我都在講著其他動人故事時心想:"我目前人生碰到最大的挫折就是現在,求職屢屢受挫。人生步步計畫,結果一個轉折(嫁來北加)就突然發現自己一無事處"。
因此那時的我心想:如果有天能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遇見能賞識我的伯樂;一定要把這段經歷寫下來。若我能苦盡甘來,其他人也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而我當初也受了不少人的幫助;因此,今日能有安身之地,我也來紀錄當初所用所學,分享給有緣人。(註:以下不一定對眾人受用。因為我念MBA走行銷,沒有專精的技能,又因故必須留在北加找工作而沒有回台灣的選擇等。)
A. 我
第一步莫過於了解自己夢想為何、到底為什麼要留在美國、摸清自己幾斤幾兩重。這聽起來對工作背景及目標很一致的人很常識;但對於因為種種原因(簽證、轉換跑道等)必須不斷修正自己道路的人則很重要。在美國找工作不像在台灣,曾花了一輩子的時間耕耘。所以在轉換土地及產業的狀況下,如果沒有不斷得釐清自己在這塊新的土地上的興趣及價值;很容易迷失在茫茫人海中。另很多時候,我們都只聽到成功而非失敗經驗。誰進了某名公司,誰年薪多少,誰公司要幫忙Sponsor等。於是,大家一窩蜂地搶著進高科技、搶著進大公司、搶著創業等。加州十足的變成掏金熱;大家都在搶金,卻不知道自己心繫金還銀。有個舊金山朋友,進了不賴的公司、拿了Director的位子,但公司在San Jose。她一心想拿個好位子、沒衡量太多,於是在每天通勤三小時的幾個月後,黯然地開始找下份工作。
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交朋友。不斷跟各式各樣的人聊天、聽大家背景是甚麼又做甚麼;來了解我在這塊土地上究竟長短處為何、及甚麼是適合我的。在這裡,我常感動著很多不認識的學長姊及朋友的朋友的幫助,願意撥空聊天、或甚至日後推薦我。我也很慶幸自己沒有因為找不到工作而封閉自己,反而盡量往外走;藉由跟更多人接觸來不跟社會脫節。
藉由實際操作等方式了解自己也是個法子。我若考慮甚麼位子,通常會上網找資料或參加活動,看看自己有沒有興趣。有些大學有可進修的課程,有些網站則有免費或付費的課程(Udacity, Udemy, Coursera等)。例如,我曾考慮比較偏向Analytics的位子,就去看了些Youtube,找了些免費課程,試試自己是否適合。
有些工具則幫我更認清自己。在我找工作四處碰壁時,念了"7 habits: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雖然流傳已久,但我一直沒感到讀的必要。直到最近念完後,才慶幸其提供我不同的概念,進而幫助找出自己的價值觀為何。而研究所二年級時,我跟老公也各買了本性向測驗Strengths Finder 2.0來測自己的強處。這個測驗我七年內其實做過三次;結果雖有變動,但兩三個特徵不斷出現,也算找到幾個自己的核心。小時候的我以為這種發現自我的課題應該是小孩子在做;但在發現自己特質不斷在變、大環境也不斷在變後;我總算能體會到7 Habits所講的,這種自省及自我探索的過程是每年都要修正的。
以前的我計畫很周全,念MBA前就已評估好未來回台灣想進哪間公司、想做甚麼事。所以我來念書後,也就沒抱著很開闊的心胸學習,只撿對自己有絕對幫助的學。這算是我畢業後比較懊悔的事;畢竟侷限自己,等於侷限自己的未來可能有的機會。這也讓我發現,再完美的計畫,都比不上自己的核心知識或本質等來得重要。畢竟計畫趕不上變化;不斷擴充實力及想法的人,自然容易有更多計畫的選擇。
B. 找工作
找工作大概就分四大方向:找別人推薦、找求職網站、被獵人頭或人資找到、或毛遂自薦。
找別人推薦可從親朋好友、學長姐、前老闆同事等下手。很多人都會先看到缺後,就連起Linkedin,找有沒有認識的誰誰誰幫忙介紹。找人推薦最管用;有些公司太熱門或重關係,沒有人推薦,履歷根本不會被看到。然而,找人推薦畢竟是動用人情,過度使用容易造成親朋好友對己敬而遠之。所以我都盡量少用,畢竟朋友家人同事一場,能不麻煩大家最好。至於二十幾歲才搬來美國的人,則通常要認清,周遭老美已經有個20年來的人脈,可能每間公司早有認識的人了。他們的交情也非我們這些外來客可隨意左右的。只能說,異鄉打拼,沒有一技之長很難混。靠嘴巴不夠用、靠朋友不夠多朋友、靠長相我們根本不同人種。哈哈
我之前都用以下的求職網站找:Indeed、Linkedin、Glassdoor、The Muse、Venture Loop。Indeed是我的最愛,其功能簡單清楚,工作種類多。Linkedin功能也好,但職缺少些、而且職缺通常比較晚放出來。很多時候位子是Indeed已經放一陣子後才放過來,所以容易錯過黃金時段。Glassdoor最有名在於有很多員工對公司的評價、薪資提報及面試題目彙整。很多人都會瀏覽這些資訊來找對的公司跟準備面試。它也有職缺、但我個人認為職缺維護得不太佳。The Muse是我滿喜歡的網站,介紹很多中小型科技新創公司。它小了些,職缺有限,但它們團隊會直接採訪新創公司來分享資訊,也有求職相關文章可以訂閱。Venture loop則是找矽谷新創公司很常用的網站。有些人用Monster,但個人覺得其跟我所需不符合,所以就沒用了。
這些網站因為性質不同、客群不同;放的公司、職缺也常有不同。前三個網站因為放較多大公司,所以我之前也發現了大公司一個特有的狀況:很多公司只把內部撿剩的職缺丟上網;很多也先放但先面試內部的、所以職缺一放放很久;也很多公司故意製造還在擴充並需要人的假象、放缺但其實沒在找人。基本上,用網站找工作雖然是大家最常用的管道,但通常是公司找人的最後順位。我曾經有個位子,丟了履歷老半天它不回;結果有天人資自己寫Linkedin的信給我,說她在Linkedin上找到我檔案後,想找我去面試。這讓人一頭霧水的例子,大致證明了這些人資把一疊好好的履歷當成最後一順位。
想被獵人頭或人資找到,就是把自己在各大求職網站上的履歷或個人檔案維護好。像經營臉書一樣,有圖有內容。Linkedin通常是最容易被reach out的網站。Indeed放著履歷,也會有人來信。但Linkedin比較常是公司人資自己找上門;而不知道為什麼,Indeed的通常是人力仲介想找約聘。
毛遂自薦即指無所不用其極、孔雀開屏式地去吸引人資或公司的注意。有些是直接找到重要人物的信箱或Linkedin信箱去投稿;短者寫個自我推薦信,長者可參考個應徵Airbnb的例子,其可謂毛遂自薦的極致。
C. 推銷
接著就是寫Cover Letter、面試等,一路把自己從一片小鳳梨包裝成微熱山丘的故事。洋人普遍能敲鑼打鼓地把自己從大便說成黃金。所以處在洋人的世界,也只能大方地老王賣瓜。先擬個自傳的大鋼:列幾個自己重點事蹟、會的技能、與眾不同的特點及優缺點、成功失敗的經驗、為什麼想做這個位子、人生目標為何;面試就準備得差不多了。我常把面試想成一本自傳的封面封底加序。讓面試官在那30分鐘內大概瀏覽後,他買我這本自傳就達陣;內頁是金是銀是玻璃也就隨意了。
但內頁玻璃者終究很難包裝;更何況洋人本已善包裝。我發現很多華人難推銷自己不全是謙虛或害羞的問題,重點是我們被教育得要不特別,所以張三李四說起來的故事都一樣。這是文化及教育的差異: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學隔壁王家女兒,念北一女考醫科、皮膚又白又不愛玩、秀外內中又不跟男生鬼混、直到念醫科時跟人生第一個男朋友結婚、而且那男的也念醫的喔。但事實上,能真這樣的人有幾個?結果社會就由,幾個真王家女兒,加上一卡車的很像王家女兒,及後面一山的半吊子想像王家女兒們組成。除了正宗王家女兒外,沒人有特色。噢不,應該是說,在這樣的環境下,連王家女兒都不特別了哈哈。
聽老美自我介紹時,因為他們人生都非常不一樣,所以他們的故事都很容易被記起來。我現在同組同事,大學在學校報社寫文章。專門寫球賽。結果他畢業後就去寫政治競選廣告,又幫49人寫廣告案,而現在就變我們組的行銷。他的故事其實不用吹噓就已經很突出了。而前篇文章寫的BCG顧問學妹,以前是salsa老師。她教舞教很久,整個人都非常有自己的風味。所以當競爭者普遍背景相像、個案都會解的狀況下,她的特色自然讓她脫穎而出。
當基本功大家都有時,有沒有特色是一大助力;另一助力就是跟面試官或老闆投不投緣了。我當年Walmart的老闆是個懶骨子,不喜歡別人問題太多。結果他第二次面我時,問我有沒有問題時還剩20分鐘。我因為面累了、又問差不多了,問一個就說問完了。結果他很欣喜地說那好,我要去吃飯了;今天下午就打給你。
日後開始工作,我想起美國通常都鼓勵面試者要問很多問題、問到面試時間到,以表對公司的興趣。
我:"當時沒問你甚麼問題,你會不會誤會我對公司沒有太大興趣?"
老闆: “不會啊!我都跟你講兩次(電話及面試)了,而且我那時候很餓。"
我想這大概真的就所謂有緣了,懶骨子老闆跟不喜廢話的屬下還真絕配。
D. 峇里島就在前頭
說到最後,最重要的是不能放棄自己。美國有個字是rut,指人在低潮時像陷進流沙般出不去。找工作時,我每天就想著,不可以掉進Rut裡。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
人衰當道,衰運擋不住。今年二月我回台灣,一個算命仙說:幫你開運!你去買盆花,一直放著,要確定至少有四朵以上花開著喔!當時我剛搬家,家中已經有兩盆別人送的Whole foods蘭花,看起來很強壯。所以我也跑去Whole foods買了一模一樣的一盆放著。
三個禮拜後,我現在這間公司面試面到一半、拒絕信接到手軟時,我的工作花全部凋謝了。而其他兩盆別人送的卻活得好好的。我一臉挫敗地看著掛點的蘭花,有點快要被打到rut裡的感覺。於是晚上吃飽飯,我沮喪地跟老公去遛狗。
他突然開始聊我之前念的7 habits。我所寫的價值觀裡,有很一大項是分享智慧。雖然我也不是多有智慧,但我從小到大其實都很喜歡分享新聞、分享觀念、分享知識、分享我今天觀察到的某某現象等。我念完一本書就強迫朋友也拿去看;以前做sales時每天都看奇摩新聞的最新奇跟最實用新聞等,跟客戶沒話題時我就轉播這些有的沒的。看到大家懂得越多、我就越快樂。
於是,在那非常低潮的晚上,我開始寫北加路人日記。
也於是,我今天回頭看著中年危機,感謝這旅程送我一本日記。也感謝跟我患難見真情的老公跟所有人們。這趟旅程感覺有點像,掉到海裡的旱鴨子我,欽羨著周遭的人怡然自得的游啊游,但大家抓著我一起,最終我們還是一起慢慢得游到了峇里島。哈哈哈
本文6/20/15刊登於The News Lens